未来科技小说 女频言情 明末:让你监国,你怎么登基了全局
明末:让你监国,你怎么登基了全局 连载
继续阅读
作品简介 目录 章节试读

本书作者

救赎小艾

    男女主角分别是陈新甲朱慈烺的女频言情小说《明末:让你监国,你怎么登基了全局》,由网络作家“救赎小艾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“臣以为,海禁既是我大明朝太祖所定之国策,那今日吾等应该遵从祖宗之法!”“臣附议!”“臣也附议。”令朱慈烺深感诧异的是,他本以为手下的六部大臣们会反对海禁政策。可事实与他猜测的相反,大臣们看起来对于海禁政策非常支持。事出反常必有妖。朱慈烺知道,这些大臣们口口声声为国为民,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也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。“臣反对。”就在正殿内一片支持声的时候,一道不和谐的声音打破了众官员的默契。站出来之人头戴儒巾,身穿青色圆领袍,模样倒是周正,可年龄着实不大,不过二十出头的样子。他一开口顿时引来众人的注视,当一群六部高官注意到他时,大部分人表现出来的除了不屑还有惊讶。不屑是因为从穿着来看此人不过是一名举人。要知道,此时东宫能进来参加小朝会的最...

章节试读

“臣以为,海禁既是我大明朝太祖所定之国策,那今日吾等应该遵从祖宗之法!”
“臣附议!”
“臣也附议。”
令朱慈烺深感诧异的是,他本以为手下的六部大臣们会反对海禁政策。可事实与他猜测的相反,大臣们看起来对于海禁政策非常支持。
事出反常必有妖。
朱慈烺知道,这些大臣们口口声声为国为民,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也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。
“臣反对。”
就在正殿内一片支持声的时候,一道不和谐的声音打破了众官员的默契。
站出来之人头戴儒巾,身穿青色圆领袍,模样倒是周正,可年龄着实不大,不过二十出头的样子。他一开口顿时引来众人的注视,当一群六部高官注意到他时,大部分人表现出来的除了不屑还有惊讶。
不屑是因为从穿着来看此人不过是一名举人。要知道,此时东宫能进来参加小朝会的最低也是二品大员,一个小小的举人在他们面前连蝼蚁都不算。
惊讶则同样是因为他的身份!
太子殿下会让一个普通举人参加如此重要的会议吗?自然是不会的。
“说说,你为什么反对?”
朱慈烺饶有兴致地注视着他,此人正是朱慈烺派人从宁波找来的张煌言。此时的他刚考中举人不久,不过是一个二十二岁的年轻人,仅从资历来看的话,张煌言确实还比稚嫩。
不过,也正是因为年轻,才让朱慈烺看到了他身上的干劲儿!
“殿下,各位大人,小人家住宁波府,算是靠海之人,故有一些所见所闻......昔日隆庆年间朝廷开放海禁,沿海一带的商贾们得以顺利参与海上贸易,近乎三十年的时间里,沿海一带商贸之风大盛,往日的东洋人之患也彻底断绝......”
“吕宋岛以及东南诸国的商人不断往返于我大明之间,我大明的丝绸、茶叶、瓷器等物远销海外,受到诸多国家的喜欢,我大明朝也因此从中获利颇多.....”
“若是小人没记错的话,当时每年仅是市舶司收上来的税银都有数十万两之巨......今时今日早已不同,祖宗之法固然重要,可也需要因时而变,如今国库空虚,民间商贸却无比繁荣,小人以为正是重开海禁之时......”
张煌言洋洋洒洒说了一堆。
然而六部大臣们对于他的话却是不屑一顾。
“荒谬!”
“祖宗之法断不可变!尔难道要陷殿下于不忠乎?”
“国库不足便掠之于商?此人所言简直谬论!”
对于六部大臣们的攻击,张煌言没有反驳,只是站在原地保持之前的姿态。
“臣以为此法可行。”
史可法继续站出来表态。
朱慈烺把目光看向内阁首辅蒋德璟,出声问道,“首辅如何看待此事?”
蒋德璟也是老狐狸,一看史可法跟张煌言便猜到这两人私下里肯定跟太子爷交流过。再一看今日这阵势,八成儿是太子爷故意试探六部成员的,为的恐怕就是将此事顺利推行下去,顺便再把不听话的人踢出太子的班底。
“臣以为此计可行。”
朱慈烺满意地点点头。
“如此甚好!”
“孤也认同张煌言与史可法所说。”
朱慈烺正色道,“孤决定即日起设立海关衙门,由张煌言担任第一任海关总长。此部门独立于六部之外,总长授正二品,有任何事情可直接与孤汇报!”
“朝廷在四地设置港口,分别是广州、福建厦门、浙江宁波以及江苏松江!”
“至于具体的章程,张煌言,你跟史可法一同拟个折子递上来......日后海关所收之税,一半入孤的内帑,一半则进入户部的账目......”
“嗯?”
朱慈烺这话把蒋德璟等内阁臣子们吓了一跳。
海关税银入太子的内帑?
皇帝可是还没死呢!哪怕躺在床上不能动弹,可理论上这些钱也是必须要进皇帝腰包的啊!太子如今当着众人的面敢这么说,实在是有些大胆。
朱慈烺仿佛没注意到众人的表情一般,只是吩咐内阁尽快协助将此事办成。
尽管作为太子的他看起来身份尊贵,可朱慈烺也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,那就是无人可用。崇祯帝不是没给他指派老师,可那些人要不太老,要不不堪大用。
放在太平年间当然是可用的,可明末这样的乱局显然就不太够了!
即便他拥有一些后世目光,可也没办法一下子把内阁及六部的人全换了!朝廷需要官员们去办事,短时间内更换大批官员只会影响到朝政的运作。
而如今的大明朝,在这一方面需要的反倒是稳定。
小朝会刚开始不久,朱慈烺本打算去京营转转。可还没等他走出宫门,一道身影就出现在他的面前。来人正是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。
在朱慈烺给他爵位之后,骆养性已经成了朱慈烺的忠实拥趸。
毕竟,太子爷可是说话算话的,这一点比起崇祯可强太多了!若是在崇祯的手上,骆养性恐怕再混几十年都没可能拿到爵位!
“殿下,边关那边有消息。”
骆养性将手中纸条递给朱慈烺。
自松锦大战结束之后,明朝在关外的经营全线溃败,大片地方被清军占据,留在明廷手中的仅仅只有山海关这些地方。
尽管关外已成清廷的地盘,可留在这里的明廷细作却不在少数。
尤其是此前没能及时撤离的锦衣卫,也在上面的授意下继续潜伏,并且开始密切关注起清军的动向。这一次的消息便是关外的锦衣卫冒死送进来的。
朱慈烺打开纸条,片刻后脸色变得十分凝重。
“鞑子的动作这么快吗?”
“来人!传旨,让孙传庭到东宫来,快!”
片刻之后,守在东宫的朱慈烺终于等到匆匆赶来的孙传庭。
“殿下。”
“伯雅,锦衣卫从关外传来消息,鞑子的大批兵马已经在朝西面移动。看样子要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南下了,说不定比我们预想中的时间还要提前......”

听到朱慈烺的话以后,杨天宝激动都快哭了!
他跪在地上不要命地朝朱慈烺一个劲儿叩首,“太子爷,俺给您磕头了!您放心,俺生是您的兵,死也是您的兵,以后太子爷让俺打谁就打谁!”
朱慈烺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安慰。
杨天宝浑身颤抖,最终在两名兵丁的搀扶下才走下高台。
这一幕很快引爆了现场。
无数兵丁一辈子都没见过什么大人物,如今见到大明帝国的储君如此平易近人,许多人兴奋地连话都说不明白。
人群中的史老大史老二两兄弟看到这一幕也忍不住惊呼起来。
“老大,这太子爷确实不一样......往日里别说是这样尊贵的人,就是城门口的官差见了咱们也爱答不理的啊!”
“老二,你知道什么?太子爷这是在收买人心呢!”
史老大压低声音在弟弟耳边说道,“这种把戏咱又不是没见过!咱确实没怎么读过书,可咱知道人都是会演戏的,尤其是这些大人物!别看他现在好像对咱们很不错,这是希望咱们以后去给他卖命呢!”
史老大看起来很是不屑一顾。
“咱可不蠢!就这样可别想骗我!”
“告诉你,将来上了战场打不过就跑!咱们就是拿钱办事,一个月就二两银子玩什么命啊!”
史老二迷糊地点点头。
“原来是这样!”
“不过太子爷亲自给咱们这些大头兵发钱也算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了.......要是能一直这样多好!二两银子够咱们家用好久了......”
近乎两万兵丁排成长队,按照名册一一朝高台上走去。当史老大跟史老二两人快走到朱慈烺面前时,时间已经来到下午。
朱慈烺足足发了三个时辰的饷银,亲自把每一个大头兵的钱都递到对方手中。
“大人,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!您看看,太子爷这么久连口水都没喝过......要不然您去跟太子爷说说,换个人去干这件事情吧!”
总兵黄得功站在一旁对孙传庭道。
作为坚定的保皇派,黄得功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。
孙传庭见状也点点头。
他起身走到朱慈烺面前,压着声音开口道,“殿下,您忙了这么久连口水都没喝......不如您先在一旁休息吧!微臣可以帮您代劳这些事情......”
“不行。”
朱慈烺想都没想直接拒绝。
“日后孤可以那样做,但今天绝对不行.......孤想要取信于将士们,那就必须让他们看到孤的行动......”
“话虽如此。可殿下万金之躯,近日天气又凉,万一有个风寒感冒的话......还是请殿下为龙体考虑吧!”孙传庭再度劝说道。
朱慈烺摆摆手,“爱卿不必劝我!”
“你也别在一旁闲着!马上就到饭点了,先去给将士们准备饭食吧!孤发完了饷银就走......”
“诺。”
得到命令的孙传庭选择离开。
高台上,史老大史老二这两个大头兵终于来到朱慈烺身边。首先上去的是史老二,他看起来很是激动,尤其是朱慈烺主动跟他握手时,史老二几乎控制不住自己一下跪倒在地。
“小民给殿下磕头了!”
“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!”
看到弟弟如此行为,史老大表面上没太大反应,可实际上心底里却是极为不屑。
“哼!老二这家伙真是不顶用!”
“不就是握个手吗?有什么了不起的?给点小恩小惠就把你哄成这个样子?真是丢人!”
轮到史老大时,史老大故意摆出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。既没有其他人的慌张,也没有其他人的战战兢兢。
如此态度倒是博得了朱慈烺的好感!
“不错!有点大将风范......”
“你叫什么?”
史老大愣了一下,他没想到朱慈烺会开口询问自己。
“回殿下的话,我叫史老大。”
“这是你的真名?”
“我娘说起个歪名好养活!”
“好名字!就算是孤见了恐怕也得叫你一声老大......哈哈哈.......”朱慈烺的玩笑让史老大颇为诧异。他以前见到的大人物可不是这样的。
那些大人物可都是仰着脑袋看他们的,恨不得把鼻孔露给他们。
对他们这些穷苦人家也全都不当回事儿,别说是多说两句,哪怕是稍微站近一点靠在对方,对方都得马上捂住鼻子,仿佛他们身上的穷酸味污了这些大人的口鼻。
“行!下去吧!”
“孤记住你了!这个名字不错!好好干!”
朱慈烺拍了拍史老大的肩膀以示鼓励。
等到史老大下去之后,史老二马上迎了上来。
“老大,刚刚太子爷拍你肩膀了......感觉怎么样?”
史老二一脸羡慕。
“什么怎么样?不就是拍一下肩膀吗?瞧你那个样子,丢死人了......”
史老大一脸鄙夷。
史老二才不管这么多,说着就要把手朝他的肩膀搭上去。然而史老大却鬼使神差地一下推开了史老二的手,似乎很怕他靠近自己刚刚被拍的左侧肩膀。
“嗯?”
“你干什么?”
“太子爷拍过的肩膀我碰碰怎么了?咱俩是亲兄弟,你就这么小气......”
“一边玩儿去......我这是肩膀不舒服!”
“我碰碰又不干什么?沾沾龙气不行吗?”
“哎!老二,快把你的手给我拿开......再这样老子翻脸了啊!说了不能碰就不能碰......”
夕阳出现在远处的天边时,朱慈烺终于把饷银给发完了!见到名册全都对得上号,朱慈烺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。
“累死了!”
朱慈烺一屁股坐在椅子上,身旁的太监吴忠马上过去替他揉捏肩膀。
咕噜。
朱慈烺的肚子忽然不争气地叫了起来。
本来准备回宫的他突发奇想,觉得很有必要去看一下将士们的伙食。
“走!去吃饭。”
朱慈烺说着就朝营地走去。
这倒是把赶过来的孙传庭给吓了一跳。
“殿下,您这是......”
“孤要去吃饭!怎么了?”
“您要是想吃什么还是去城里吧!这里是军营,恐怕殿下吃不惯这里的东西......”
“这叫什么话?将士们能吃,孤为什么就不能吃?”
朱慈烺道,“别废话!快带路!”

黄崖关被破的消息很快传遍北直隶一带,当朝廷要求“坚壁清野”的下令下发到各州府时,整个北方几乎都陷入一片惶恐之中。
自从崇祯登基以来,清军已经五次入塞。
第一次是崇祯二年,皇太极率十万八旗兵入侵喜峰口,在河北一带大肆劫掠。
崇祯七年,清军第二次入塞。
这回皇太极率兵进攻宣府、大同等边镇,朝廷紧急调集兵马前往大同抗击清军,这也使得被曹文诏包围的李自成、张献忠等人趁机突围。
崇祯八年,清军第三次入塞。
多尔衮、豪格等人率军进攻河套地区,同时在太原等州府大肆劫掠。
崇祯九年,清军第四次入塞。
皇太极率兵又一次进攻长城,在京畿一带大肆劫掠,历时四个多月才结束。
第五次入塞在崇祯十一年。
这回清军绕道蒙古,从喜峰口和墙子岭等地进入关内。多尔衮、岳托等人沿着运河一直到济南,俘获人畜46万。
朝廷紧急调遣辽东总兵祖大寿救援。
宣大总兵卢象升也正是在这一次入塞中不幸战死。
数次劫掠已经让京畿一带的百姓看清了一件事实,那就是当今朝廷根本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。连松锦之战朝廷最后的精锐兵马都败光了,如今还能怎么办呢?
黄崖关被破第二天,蓟镇也遭遇到了清兵的猛烈攻击。
驻守在此地的蓟镇总兵白广恩率领主力前去迎击。
战斗开始后,白广恩便带领自己的主力去迎击清军的先头部队。
起初,清军寡不敌众,被打的狼狈而逃,清军三等轻车都尉斋萨穆、参领五达纳、佐领绰克托等多名将领被当场击毙,明军取得了不小的战果。
但随着阿巴泰不断的增兵,战场的形势逐步发生逆转。
京师。
皇城内,朱慈烺正在东宫召集六部与内阁开会。众人正讨论着下一步的行动,宫殿外就有小太监不断将消息传递进来。
“报!”
“蓟镇总兵白广恩请求朝廷派兵援助。”
朱慈烺接过奏报看了一眼,脸上的神色愈发凝重,“大同的援兵还没到吗?不是一早就下令让他们去援助蓟镇吗?”
“殿下,您不必担心!臣一早就给白广恩那边调配了数尊大炮过去......调拨的兵马粮食也是足够的,想来支撑一月时日都应该不成问题......”
孙传庭信誓旦旦道。
“我朝兵马野战或许现在不如鞑子,可驻守关隘的话应该不是问题。臣以为,现在应当提防鞑子从其他地方进入关内......”
“诸如喜峰口密云等地,虽已加强戒备,可其中新招募的士卒居多......能不能守住还是一个问题......”
见孙传庭说的一板一眼,朱慈烺心中倒也暂时冷静下来。
事实上他并不担心京师被破,如今的大明江山虽然风雨飘摇,可怎么也不至于穷途末路。朱慈烺担心的只是一旦清军入塞,各地州县的老百姓恐怕会惨遭不幸。
每一次鞑子入关都伴随着大量的人口劫掠,这对于百姓们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。
记载在史书上的只有一句“清军大掠而归”,可现实中,那是无数的百姓家破人亡、流离失所。
“陛下到。”
一道声音惊醒了正在思考的朱慈烺。
不止是他,六部跟内阁的成员全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给吓到!皇帝不是一直都在养病吗?为何今日会突然出现在这里?
这是要做什么?
众臣知晓崇祯急性子的风格,尤其是孙传庭等人,此时也不由得慌乱起来,不知道这位爷的出现会不会打破他与太子殿下原本敲定的计划!
在所有人的注视之中,崇祯帝坐于步辇之上被抬入殿内。
只不过,与平日里不太一样的是,这一次皇帝的步辇是有遮挡的。一道深色薄纱将皇帝与众臣阻隔开来,既凸显出崇祯的神秘,也让他口斜眼歪的模样得以成功隐藏起来。
“你们还要瞒朕瞒到什么时候?”
崇祯低沉的嗓音中带着一股愤怒。
众臣赶忙跪地叩首,没有人敢出声言语。
最惧怕的莫过于孙传庭。
他虽然是被太子爷亲自起用的,可也是被崇祯帝给亲自下令关进大理寺监牢的。若是现在崇祯帝找他麻烦的话,恐怕他的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!
“父皇,您怎么来了?”
朱慈烺还算平静,主动起身去迎接崇祯。
等到崇祯的步辇放下之后,朱慈烺又跪在崇祯面前行礼。与崇祯那种总喜欢找人背锅的风格不同的是,朱慈烺显示出了一种难得的担当。
“父皇,此事是儿臣让人瞒着您的,跟他们都没有关系......御医说过您需要静养不能生气,儿臣害怕这样的事情气坏您的身体,所以才......”
朱慈烺一边说着,一边伸手示意众臣全部退下。
他知道崇祯帝是好面子的,要是被人看到中风的模样,恐怕崇祯心底里会把那人给记恨上的。而且他也清楚,接下来的一些话题也有他们父子俩才能说,其他的任何人都不能听。
“其他人可以走,孙传庭留下。”
崇祯倒也不含糊,见到朱慈烺的小动作以后没有阻止,却也出声呵斥了一句。
跪在地上的孙传庭早已经吓得满头大汗,听到崇祯单独留下他更是一脸惶恐。
很快众臣全部退出去,整个大殿中只留下朱慈烺三人。
崇祯帝没有找自己儿子的麻烦,而是把目光落到孙传庭身上,只听他冷冷开口说出一句,“大胆孙传庭,尔犯了死罪,如今怎敢出现在这朝堂之上?”
孙传庭悬着的心终于死了。
他不断朝崇祯帝磕头谢罪,“陛下,臣有罪!可臣愿以戴罪之身为国效力,为陛下效力......”
“父皇。”
朱慈烺不忍看到孙传庭这模样,主动开口维护起来,“是儿臣想用孙传庭的!有错的话父皇尽管怪儿臣好了......”
坐在步辇中的崇祯帝颇有些恨铁不成钢地看了朱慈烺一眼。
犹豫好一阵,他才继续开口,“孙传庭,既然太子想给你一次机会,那朕这一回暂且饶过你......可你别以为太子年幼便想糊弄他,告诉你,朕会派人盯着你的.......小心你的脑袋!记住,现在只是暂时放在你的脖颈上......”
“罪臣明白!”
孙传庭的声音都颤抖起来。
“滚出去!”
“朕要跟自己的儿子说话!”
“臣遵旨。”
孙传庭走了,崇祯帝这才命一旁的贴身太监王承恩把步辇上的帘子掀开。
父子俩的目光交汇在一处。
“逆子!”
“给朕跪下!”

辰时三刻。
慈庆宫上阵阵闪电,空旷的宫殿内恍若白昼。惊雷声不时出现,时远时近,仿佛下一刻就会落在耳边。
偏殿之中,太子朱慈烺(lang)负手而立。
他看起来有些焦急,站在原地不时来回踱步。
“殿下。”
听到喊声,朱慈烺猛地抬头,一道熟悉的身影朝他小跑而来。
来人是他的贴身太监吴忠。
“奴婢已经确认过了,皇爷的确是中风了!太医院那边传来消息,说是皇爷如今全身上下都已动弹不得.......瞧这样子恐怕是要瘫痪了......”
“瘫痪?”
朱慈烺听完一脸惊疑,不由得在心底里暗自揣测起来。
“这不可能啊!”
“没听说历史上崇祯有过什么大病......怎么会突然中风?”
之所以如此笃定,皆因此时的朱慈烺是一个从后世过来的穿越者!
熟知历史的朱慈烺很清楚,根据历史上的记载,还要再有两年时间,李自成才会率领闯军攻破京师,崇祯皇帝被逼无奈在煤山自缢。
这才是他的终点!
而不是现在!
不是崇祯十五年!
在朱慈烺正思虑之时,又是一道身影出现在宫门前。来人喘着粗气一路小跑,待到近前,朱慈烺才发现此人正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高宇顺。
“殿下,皇后娘娘请您速去太和殿。”
高宇顺道。
一道闪电落入低空,片刻的明亮之中,高宇顺惨白的脸上掠过些许悲痛。
朱慈烺将一切看在眼里。
“难道崇祯真的出事了?”
朱慈烺心道,“如果崇祯真的中风,再也没办法处理朝政,那自己岂不是......”
朱慈烺的心思忽然活络起来。
崇祯一共有7个儿子,除去早夭的四个,活下来的也就三人。朱慈烺便是嫡长子,此外还有三子定王朱慈炯以及四子朱慈炤。
四子朱慈炤乃田贵妃所生,并非嫡子。
朱慈炯倒是自己的亲弟弟,生母也是周皇后,可他如今才9岁,根本没有与自己争抢皇位的资格!
“孤知道了!”
“马上就去。”
一炷香的时间后,朱慈烺便赶到太和殿。
令他感到惊讶的是,此时朝中的文武官员皆守在此处。众人看起来面色慌张,不少人聚在一起窃窃私语。
“母后。”
朱慈烺一路走到殿上。
周皇后此时就站在那里,见到朱慈烺前来,本就悲伤的脸上更是隐隐现出泪花。
“肃静!”
周皇后身边的高宇顺扯开公鸭嗓喊了一声。
喧闹的朝堂顿时安静下来。
文武官员们赶忙站回到各自的位置上。
“诸位卿家!皇上这几日身体不适,他下了一道圣旨让哀家代为转告!”
周皇后说了一句,冲着一旁的高宇顺使了个颜色,高宇顺很快拿出圣旨在众人面前念了出来。
“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皇太子朱慈烺聪慧稳重,朕特地命他出任监国。自今日起,朝中一切军政大事全权交由他处理!内阁及六部公卿当尽心竭力辅助......钦此。”
圣旨一念完,满朝文武一片哗然。
“皇上出了什么事情?为何突然让太子监国?”
“以前从未出过这种事情,看起来这一次皇上的病情恐怕......”
“听说宫里连后事都准备好了......”
震惊的不止是文武官员们,还有站在大殿上方的朱慈烺。
“监国?”
“来真的?”
自从穿越到这里之后,他还从来都没有想过坐上这个位置!不是他不想当皇帝,而是他很清楚这绝对是个刺手的位置!
大明朝历经两百多年走到现在,可以说已经到了大厦将倾之时。
对外,清军不断袭扰大明东北地区。
崇祯十五年二月,清军攻陷松山,洪承畴被俘。三月,坚守锦州的祖大寿降清。战后,崇祯帝授意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廷议和,岂料议和一事不小心泄露出去,满朝文武皆是一片哗然。
松锦之战的失利,也导致明朝在关外的防线彻底崩溃,东北的大片地方落入清廷之手,明军防线只能退缩到山海关。
对内,被打到只剩下十八人的李自成卷土重来,短短两年再度拉出十几万大军。就在几个月前,李自成攻克洛阳,杀掉了崇祯帝的王叔朱常洵。
河南之地几乎被打烂了!
要不是陕西还没被攻破,恐怕闯军早就长驱直入一路北上。
内外交困的局面下,偏偏国库还特码空虚!不仅连官员们的欠俸都发不起,九边的军饷也早就发不下去了!
最惨的是,崇祯帝的内帑也穷得能跑马车了!
皇帝没钱也就罢了!
下面还有一群中饱私囊跟皇帝斗智斗勇的官员,但凡是干正事跟他们一点儿不搭边儿,可要是互相攻讦给朝廷添堵,这些官员一个比一个能干!
东南赋税之地虽然有钱,可问题是朝廷连商税都收不上来!
这种情况下,谁上去谁就是去背锅的!一旦无法挽救败局,那他可就是大明朝的亡国之君了!
满朝的文武官员也有些傻了。
许多人一时间都没反应过来。
倒是内阁首辅周延儒等人反应机敏,圣旨念完以后就赶忙跪在地上冲朱慈烺磕头行礼,“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!吾等谨遵皇上圣旨,必尽心竭力辅佐殿下......”
内阁大臣们一行动,其他人也赶忙站出来叩首行礼。
这可是朱慈烺第一次担任监国!
不管崇祯是不是真的要噶了!既然大明江山的担子落到了他的肩膀上,那他就必须支棱起来!他很清楚,一旦明朝覆灭,百姓们和汉家文明会遭遇如何的灭顶之灾!
他不希望这一切发生!
“诸位爱卿,平身!”
朱慈烺摆手道。
看着朝臣们表现出来的顺从,朱慈烺的心情还是颇为愉悦的。然而,就在朝臣们起身之后不久,一道身影突然从人群中站了出来。
“殿下,臣有本奏。臣要弹劾兵部尚书陈新甲!”
“松锦一战,陈新甲这厮一味催促前方决战,结果致使我军被鞑子抓住漏洞,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.......此前陈新甲虽已被皇上下狱,可臣仍请殿下诛杀此人,以告慰我大明十三万将士在天之灵......”
上奏之人乃御史文泰,他一开口,满朝文武顿时一片哗然。
朱慈烺的脸色也顿时冷了下来。
“这人谁啊!”
“孤才刚当上监国......这人就打算给自己上眼药?”

孙传庭听到消息脸色颇为凝重,不过他还是开口对朱慈烺道,“殿下请放心!此番准备虽然仓促,可臣已经让兵部通知各边镇小心提防!”
“宣大、蓟镇等地也提前调拨了两个月的米粮,尤其是蓟镇那边!此前您说过鞑子极有可能从黄崖关入塞,所以臣特地拿出十万两银子作为兵饷补发给蓟镇的将士们!”
“想来他们是可以支撑一些时日的。”
孙传庭认真说着,朱慈烺却在东宫设置的沙盘上不断仔细观察着。
沙盘上有北直隶一带的地形,以及边关上各镇的兵力分布情况。虽然不够详细,可此时也算是够用了!
一旁的李定国没有开口说话,他的目光不时落在沙盘的各处位置上,好几次似乎都想说点什么。
朱慈烺当然注意到他的欲言又止,却是一点儿没有主动询问的想法。
直到李定国终于忍不住了!
“太子爷,为什么我们要等着鞑子打进来?不能想办法在鞑子南下的路上设伏吗?”
李定国一开口,一旁的孙传庭本想开口训斥的。
一个小小的东宫侍卫敢插手这等军国大事,这简直就是毫无规矩!不过,见到朱慈烺都没有生气,孙传庭可不敢越俎代庖。
“你在问孤?”
朱慈烺轻飘飘地反问一句,“你是用什么身份在问孤?孤为什么又一定要回答你?”
李定国哑口无言。
他很清楚,这是朱慈烺在提醒他。
李定国一时间不知该如何作答。
“殿下,除了边镇上,京畿一带臣也通过兵部发文了,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各处百姓全都进城了,若是到不了城里的也全部躲到山里去了......”
“城外的农田,凡是能收的便收,收不了的都毁掉......总之就算鞑子南下来到京师,他们也休想从城外得到什么东西!只要我大军守住城池坚壁清野,鞑子恐怕过不了多久就会退去......”
“从北直隶到山东,再到河南,这一路全部都已经发文......要求他们必须收拢百姓入城......”
“朝廷也从江南调来了一百万石漕运粮食,如此的话,即便是鞑子围困城池也不必担忧城中缺粮......”
孙传庭将之前安排好的事情一一告知朱慈烺。
朱慈烺也一边盘算一边点头。
“京营这边,士卒们虽然训练不久,可守城应当没有太大问题!军中又有近万的老卒,想来不会出现什么岔子!”
“军中火器和铠甲等问题,臣也早就跟工匠司那边打过招呼,包括守城的器械都已准备妥当......”
“现在就算鞑子来了,臣也有信心一定能够守住的。”
听着孙传庭的话,站在一旁的李定国可没少翻白眼。直到孙传庭禀报完离开以后,李定国这才又一次开口。
“殿下,不能这样做!这样太被动了。”
“哦?你有什么好办法?”
李定国正准备说,朱慈烺又故意出声打断,“孤忘了,你不是朝廷的人,既然这样,那我就不能听你说。”
“殿下。”
李定国有些急了,“定国虽不是朝廷的人,却也是汉家的儿郎,在对待鞑子的问题都是一致的......”
“孤不听。”
李定国这下是真的有些没辙了。
可想到即将发生的战事,李定国还是忍不住一咬牙。
只见他突然跪倒在朱慈烺的面前,一改之前不肯妥协的态度,“李定国愿为殿下效力!但李定国有两个条件,若是殿下能答应我,那以后李定国愿为殿下上刀山下火海......”
见到李定国终于服软,朱慈烺的心情别提有多爽。
不过,面上他依然是那副淡定的模样,“什么条件?还要两个?说说看。”
“一,若是将来朝廷官军要与大西军交手,不论如何请殿下将臣调离......臣不愿意跟昔日的手足兄弟刀兵相见,不想做不义之人!”
“行。”
朱慈烺回答,“这一点孤早就说过,你尽管放心吧!”
“而且,若是以后有机会你能让孙可望他们投效孤,那孤也像之前所说的那样,绝不会对他们吝啬......”
“第二个条件是什么?”
“第二个条件......”李定国突然一下脸色有些发红,他似乎有些不太好意思,看着朱慈烺支支吾吾不知道该怎么开口。
“到底什么条件?怎么跟个娘们儿一样扭扭捏捏!”
朱慈烺问。
李定国犹豫再三,最终还是开了口,“殿下,定国想问您要一个人!”
“嗯?”
这下该轮到朱慈烺困惑了!
等到李定国在朱慈烺耳边悄声说完以后,朱慈烺的脸色马上变得精彩起来。
“行!”
“孤答应你。”
“定国叩谢殿下。”
等到两人的条件谈完了,话题也回到刚才的问题上。对于李定国的好奇,朱慈烺给出了他的回答,“你很疑惑为什么朝廷不愿意出兵设伏偷袭对吧?”
“其实很简单,因为朝廷如今的兵力不够。”
“此番鞑子南下的兵力估计在两三万左右,这两三万恐怕都是骑兵。朝廷若是想偷袭他们,恐怕至少也需要两三万的人马!可现在哪里能找到这么多的人马?”
朱慈烺一脸无奈道,“松锦一战结束后,朝廷最能打的兵马就没了!孤之所以不惜代价派人去请你来,为的就是希望有你这样的人才来辅佐孤......”
“天底下这么多能打的人,为何殿下就偏偏选择了定国?这一点定国着实是疑惑!”
朱慈烺看着李定国的目光,心底里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
他总不可能说是因为我穿越过来的,所以我知道你将来会威震华。夏两厥名王!这样说的话别说是李定国,恐怕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不会信的。
“孤不能告诉你选择你的理由!这是秘密!”
“不过,孤相信你将来会成为孤麾下最璀璨的将星,不仅能够封侯拜相,还能成为我大明朝的勋贵之一与国同休......”
李定国听到这个回答沉默良久。
这回他总算是没有再辜负朱慈烺。
“臣谢过殿下厚爱!既得殿下看重,那从此以后臣便是殿下的人,即便死了,那也是殿下的鬼.......”